藻類基因有助解開珊瑚白化之謎

Dinophycae Symbiodinium

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科學家首次發(fā)現(xiàn)藻類基因的“中和”作用能夠解釋為何一些珊瑚能夠承受海洋溫度升高,并避免珊瑚白化現(xiàn)象。

Dinophycae Symbiodinium
Dinophycae Symbiodinium

熱帶珊瑚和寄居于其體內的藻類是互惠共生關系。微小的共生藻通過光合作用,成為珊瑚90%以上的食物來源。沒有了這些藻類,熱帶珊瑚也無法繼續(xù)生存。

共生藻受到海水升溫的刺激會釋放過量有毒化學物,包括臭氧,這些有毒物質會同時破壞藻類自身及其賴以棲身的珊瑚,導致珊瑚因排斥共生藻而最終白化死亡。

新南威爾士大學博士生蕾切爾·萊文說,研究人員首次發(fā)現(xiàn),為應對海水升溫,有些共生藻會激活某種基因來生成特定的蛋白質,以中和有毒物質。

研究人員從澳大利亞大堡礁附近兩處不同水溫海域采集了珊瑚,對比了其中的共生藻類。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水溫較低區(qū)域的珊瑚在溫度升高時,其體內的藻類受到破壞并被珊瑚排出體外。而水溫較高區(qū)域的珊瑚在溫度升高時,其體內的藻類仍然很健康,并沒有被珊瑚排斥。

萊文說,只有與溫水區(qū)珊瑚共生的藻類才能在受到升溫刺激時,激活特定基因來對抗有毒物質。

研究還發(fā)現(xiàn),與冷熱不同區(qū)域珊瑚共生的藻類在熱力作用下,有可能從普通的無性繁殖轉化為有性繁殖。有性繁殖可以加速進化,使某些藻類盡快適應海水溫度升高,同時也避免了珊瑚白化。

研究人員彼得·斯坦伯格教授說:“海洋系統(tǒng)不斷遭受多重環(huán)境威脅的挑戰(zhàn),我們不能只是描述這些威脅的嚴重性,還應該了解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適應并克服這些威脅的能力,這至關重要。”

這項研究結果已發(fā)表在英國學術期刊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》上,參與研究的除了新南威爾士大學外,還包括來自悉尼海洋學研究所、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以及墨爾本大學的科研人員。

Related Posts

同是Omega-3來源,微藻可否替代魚類? Read More

池塘里的高溫生存戰(zhàn)!微藻如何帶著魚群逆風翻盤

當夏日高溫把池塘變成 “熱水鍋”,魚群急得團團轉時,水中的 “綠色智囊團”—— 微藻,正悄悄上演一場 “自救 + 帶飛” 的神級操作!這些微米級的小生命,用三個硬核操作扛住熱浪,還順手給魚群搭起了 “庇護所”,堪稱自然界的最佳隊友!…

啤酒廠廢水養(yǎng)微藻變身新型肥料! Read More

氮脅迫對微藻脂質積累的調控機制

在現(xiàn)代生物燃料產(chǎn)業(yè)中,微藻因其豐富的資源潛力和高效的產(chǎn)油產(chǎn)率而受到廣泛關注。特別是氮脅迫,作為一種環(huán)境刺激因素,已被證明可以有效調控微藻的脂質積累,從而為生物柴油的生產(chǎn)提供新的原料來源。本文將探討氮脅迫對微藻脂質積累的調控機制,以及其在生物柴油工業(yè)化生產(chǎn)中的應用前景。…

Write a comment